呵护“一老一查覓包養價格小”,把暖心服务做到家门口_中国网

雅芳💕最寵愛女人

【深入学习贯彻党的二十大精神·中国式现代化】

党的二十大报告深刻阐述了中国式现代化五个方面的中国特色,其中第一个方面就是“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同时,党的二十大报告提出“增进民生福祉,提高人民生活品质”,强调“实施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国家战略”。

要实现“人口规模巨大的现代化”,必须坚持以人民为中心的发展思想。如何坚持发展为了人民、发展依靠人民、发展成果由人民共享,让现代化建设成果更多更公平惠及全体人民?在这一过程中,解决好“一老一小”的问题,实现幼有所育、老有所养,各级党委政府孜孜以求、持续用力。

在上海市静安区的调研采访中,记者注意到,这一上海最早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城区,也是一个具有历史韵、国际范、人情味的城区,处处可见静好安宁、青春活力的景象。

聚焦“老、小、旧、远”等民生关切,静安区率先试点建设社区“宝宝屋”,想方设法补上婴幼儿托育服务的短板,努力构建社区居家养老体系的“静安样本”,让老年人不出社区就能享受到更为贴心的关怀和爱护,力争实现幼有善育、老有颐养,加快建设卓越的现代化国际城区。

嵌入社区、楼宇、园区的“宝宝屋”

立夏时节的上海,气温舒适宜人。午后时分,淮安路771号的门口,不时有老人进进出出。这里是静安区江宁路街道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从2022年开始,综合为老服务中心的三楼辟出一片场地,打造成了社区“宝宝屋”。

“宝宝屋”挨着长者食堂,有100多平方米的室内空间,两间半开放教室,还有露台的室外活动空间,可同时容纳45位1至3岁年龄段幼儿。整个三楼大厅,则是“宝宝屋”的综合服务区域,承担着接待、服务咨询、晨检、母婴照护等功能。

江宁路街道营商环境办公室主任王彬告诉记者,“宝宝屋”是上海话“抱抱我”的谐音,它为1至3岁的幼儿家庭提供便捷的临时托、计时托服务。这个“宝宝屋”是街道的第一个“宝宝屋”,也是上海市的“001号宝宝屋”。建设社区“宝宝屋”,是上海在全国率先开展的婴幼儿托育服务举措。

此刻,综合为老服务中心三楼的户外露台,老人们晒着太阳聊着天,看着不远处小宝宝们在保育员的看护下玩耍。令王彬欣喜的是,综合为老服务中心里嵌入“宝宝屋”,一些未曾设想的“化学反应”发生了。“身边多了这些可爱的小宝宝,老人们脸上的笑容也多了起来。”王彬说,照顾幼儿的老年人还能在长者食堂就餐、活动,“颐幼相伴、包養其乐融融”的场景,让身处其中的每个人都心生喜悦。

江宁路街道辖区面积1.84平方公里,下辖16个居民区,常住人口5.98万人,是静安区全区街镇中人口密度较高的街道。2022年初,静安区以江宁路街道为试点,在全市率先建设“嵌入式”“标准化”的社区“宝宝屋”。这些“宝宝屋”在党群服务中心、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公办示范幼儿园等公共服务设施中被灵活设置。

截至目前,江宁路街道已建设4家社区“宝宝屋”。第五家“镶嵌”在居民小区里的“宝宝屋”将在今年6月投入使用,其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元素,主打“家庭式滋养型”特色。“我们希望“宝宝屋”帮助这些家长,从日常细琐的照料中抽出身、喘口气,可以利用孩子在‘宝宝屋’游戏的时间,去办件事、打个盹,上一节课、读一本书、喝一杯咖啡。”江宁路街道党工委副书记、办事处主任余文君说。

随着“宝宝屋”试点建设的拓展,静安区的楼宇、商圈、园区里也出现了各具特点的“宝宝屋”。今年3月,大宁路街道的大宁国际商圈里,一片室内公共休息区稍加改装,变身“宝宝屋”,为商圈上班的白领、周边社区的居民和逛街的市民提供便利。

“这片区域改造时我就经常路过,以为要进行商业开发,没想到是给大家提供这么好的公共服务!”在大宁国际商圈一家机构上班的夏女士,是两岁男孩的妈妈。她介绍:“平常工作很难陪伴孩子,现在每周四下午我都会带孩子一起上班,孩子在‘宝宝屋’玩3个小时,有专业老师看护,我在隔壁上班,很放心、很暖心!”

记者了解到,在试点的基础上,静安区已将“宝宝屋”建设列为2023年区政府为民办实事项目,今年将根据街镇资源及人口布局等实际情况,一街镇一方案,将“宝宝屋”嵌入居民小区、商业楼宇等场所,年底实现区内14个街镇“宝宝屋”全覆盖。

一条路、“一站式”响应老年人需求

静安区安泽路,一条不长的小路,集齐了彭浦新村街道辖区内的多项为老服务。街道服务中心、社区食堂、适老化改造、康复理疗、辅具租赁……一条街从头走到尾,老年人的日常需求都能得到响应。

安泽路81号,彭浦新村街道服务中心对面,是静安区第一家适老化样板间。在这里,可手动调节高度和角度的电动护理床、可升降的挂壁橱柜和操作台、可旋转的沐浴凳、智能马桶盖……各种适老化家居设备一应俱全。“目前安装最多的是浴室扶手,这种电动护理床也很受居家老人的欢迎。”现场的工作人员告诉记者。

从2021年起,静安区开展面向全体老年人的居家环境适老化改造工作。截至目前,各类适老化改造已累计惠及2326户家庭。

下午5点不到,距离安泽路不远的闻喜路806弄,彭三社区长者食堂的窗口前已有不少老人前来吃晚饭,买点心。82岁的陈老伯买了一袋大肉包,当作第二天的包養早点。“我们这里的肉包是‘一绝’,好吃不贵,绝对招牌!”食堂负责人董钧棠介绍,长者食堂不仅提供干净、卫生的各类餐食,而且贴心地针对老年人健康需要,落实“减糖、减盐、减油”措施,还实行菜品定量制,通过科学配餐确保膳食搭配营养均衡。今年初,彭三社区长者食堂获评“2022年度十佳上海市养老服务机构健康食堂”。

潮湿、脏乱曾是彭三小区老住户们共同的记忆。20世纪50年代,这里是一片令人羡慕的工人新村,经过几十年风雨,当年条件优越的新村面临设施简陋、结构老化、屋顶漏水等越来越多的问题。从2005年起,彭浦新村街道在上海全市率先试点非成套旧住房改造工作。在改造彭三小区时,采取拆除重建的模式,把旧房子拆掉重建高层,有了电梯上下楼,绿化面积增加,还有了长者食堂等配套设施,老人们幸福感满满。

抓实“一餐饭、一个家、一张床”,将专业服务机构和周边的专业照护服务,拓展延伸至老年人“身边”“床边”。记者在采访中了解到,静安区是上海最早进入深度老龄化的城区,截至2022年底,60岁及以上老年人口占全区户籍总人口的41.49%。近年来,静安区紧扣老年人需求,加大投入,持续做深做实社区“嵌入式”养老服务,积极推进“乐龄家园”品牌建设,为构建“居家社区机构相协调、医养康养相结合包養的养老服务体系”提供“静安样本”。

静安区养老服务发展中心主任朱胤介绍,静安区已在上海率先实现社区综合为老服务中心和长者照护之家街镇全覆盖,以“中心+站点/活动室”为形式的“15包養網分钟乐龄生活圈”网络基本覆盖到位。通过分步建设区级养老大数据管理平台,着力让“养”“食”“居”等各类为老服务嵌入社区居家养老,形成一个高效实用的社区“嵌入式”智慧养老生态圈。

作为“十四五”期间全国首批居家和社区基本养老服务提升行动试点地区,静安区积极探索居家和社区整合性照护服务新模式。家庭养老床位签约老人均由养老服务机构专业人员,上门为其制定“一揽子服务计划”,做到一户一方案。静安区还探索拟订了《静安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管理办法》和《静安区家庭养老床位建设和服务规范》,为上海中心城区开展家庭养老床位服务提供经验参考。

“一老一小”是保障和改善民生的重要内容,也是最见用心用情之处,体现的是人民至上的理念,考验的是城市治理的细心、耐心和巧心。聚焦“一老一小”,上海静安以小切口撬动民生治理大课题,把暖心服务做到家门口,用精细治理为居民描绘“幸福地图”。

發佈留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