念好“山”字經,做活“土特產”——看去九宮格時租浙江麗水如何用品牌實現生態產品價值轉化_中國網

雅芳💕最寵愛女人

地處浙江西南部的麗水,素以山多聞名,山幾乎占到當地面積的九成。然而在另一維度,麗水又在筑起新一座高峰——山的“虛擬經濟”:“麗水山耕”引領品質農業,“麗水山居”統率農家樂民宿,“麗水山景”主唱鄉村游,“麗水山路”專注自駕族,“麗水山泉”激活水經濟……如今,“山”字系的區域公用品牌,堪稱麗水的金名片,也成了生態產品價值實現的重要路徑。

這是牢記囑托做出的回響。對這片占全省陸域面積1/6的綠水青山,時任浙江省委書記的習近平尤為關切,主政浙江期間八到麗水,每次都會強調生態文明建設,并寄語:綠水青山就是金山銀山,對麗水來說尤為如此。

2019年,麗水獲批成為全國首個生態產品價值實現機制試點市。在市委書記吳舜澤看來,殷實的“生態家底”是麗水最大的底氣,富集的“土特產”資源是麗水最大的優勢,大力發展品質農業、文化產業、旅瑜伽教室游產業、林業產業、水經濟五大生態富民強市特色產業,并用“山”字系品牌牽引,正乃打通“兩山”轉化的“金鑰匙”時租會議

如何落筆山水畫,念好“山”字經?物理組合的“山”字系,怎樣發生化學反應?品牌又何以寫好“土特產”文章?近日,記者走進麗水,尋找另一番“山景”。

有文有質,“土”得有味

一下車,麗白枇杷產銷專業合作社理事長傅陳波就指著路旁的大棚,滿臉自豪地說:“里頭這17株枇杷樹,平均算下來,一顆果子能賣4塊多。”之所以能賣高價,一則勝在提早一月上市的時間差,二則通過增施有機肥、疏花疏果和控產提質,勝在質優,因此未及成熟,枇杷早被訂出大半。在傅陳波看來,消費者的信任還賴于有“麗水山耕”的背書。

2014年,麗水好生態孕育的好產品,如何走出深閨被人知,并且賣出好價格?2014年,麗水推出全國首個地市級,覆蓋全區域、全品類、全產業鏈的區域公用品牌“麗水山耕”。該品牌自誕生起就錨定生態精品,為彰顯品質感,麗水還建立了品牌認證標準體系和溯源管理體系,實行最嚴格的農藥化肥準入標準,將“生態牌”打到極致。

在麗水市農業農村局局長黃力量看來,好山好水好空氣不會憑空轉化為經濟產品,需要有效通道和可行模式,具體到農業農村領域,就是做深做透“土特產”文章,因為“山”字系品牌是麗水最大的“土特產”。他認為,“土”是基于一方水土開發資源,既要以內質化的方式做優品質,又要以外向型的方式講好故事。

立足文脈是麗水做足“土”字的另一張牌。從傳統農耕文明中汲取“和諧共生”的理念,麗水集成推廣“茭鴨共生”“稻魚共生”“林菇共育”等生態種養模式,兩項全球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四項全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是擁有全球和全國重要農遺數量最多的地級市。“品質享受+鄉愁韻味”由此成了麗水農品最具辨識度的標簽。

“山耕”開創了“山”字系,追隨者們則很好地延續了品牌內涵,既有歷史的縱深感,也有現實的品質感,從而“土”得別具一格。依托自然生態資源,“山居”成為景中景,從“種風景”到“賣風景”,又走向了賣生活方式;“山路”將9個縣(市、區)的29個打卡點串成環線,各具特色的山路儼然文化與經濟的廊道;憑借純正優異的水質、清冽甘甜的口感,以及獨樹一幟的設計,短短幾年,“山泉”迅速走紅,還登上了亞運國宴。

創建場景,小樹屋“特”得時尚

2005年時,“青田稻魚共生系統”成為全球首批、亞洲首個重要農業文化遺產,如今發揚光大,新產品層出不窮,效益增了,面積自穩,總產值達2億多元。對此,分管產業的麗水市農業農村局副局長黃永偉深有感觸,所謂“特”字,就要體現本土風情,這需要場景打造和創新賦能。

31歲的田凱瑤攤出雙手,烤燒餅留下的印跡若隱若現。杭州亞運會期間,本科國際貿易畢業的她憑借一口流利的英語,與其他16位燒餅師傅一同亮相。田凱瑤將縉云燒餅文化娓娓道來,在“亞運村”著實吸引不少眼球。目前,她在杭州開有兩家門店,父母反倒成了幫工。

縉云燒餅有著650多年歷史,其制作技藝躋身國家級非遺名錄,如今已是富民大產業:8000多家(個)門店和攤點遍布全國,從業人員達2.4萬多人,去年總產值超34.8億元。烤燒餅是項苦差,但類似田凱瑤“第二代師傅”的出爐,則為老產業帶來了新氣象。

在縉云,燒餅味道“守正”之余,疊加文旅、創意、社交等元素后,吃燒餅、喝咖啡、買燒餅文創產品,跨界成時租場地就新風尚。就連最重要的原料菜干,十年間身價翻番,現在有了“菜味居”企業的工廠化經營后,亦是花樣百出,令人刮目相看。

景寧縣域內有7萬余畝茶聚會園,與老一輩憑經驗做茶不同,35歲的李云燕接過父母擔子后,用“數字”制茶,也更關注創意包裝。畬族的姓氏文化、圖騰文化,開盲盒、配組合,還有袋泡茶、拼配茶,僅看包裝便讓人愛不釋手。最近幾年,李云燕還嘗試“山耕”與“山泉”的聯袂,推出冷泡茶。

年輕人創意無極限,眼下,異曲同工的融合正蔚然成風。景寧“山語間”民宿掌柜雷福珠,將流轉來的百畝茶園與民宿經營融會貫通。客人住的是茶主題房間,吃的是茶宴,還能體驗采茶制茶,絕佳的體驗式營銷讓她收獲了一大波鐵粉,也開創出黏性十足的銷售渠道。

還有“麗水山居”首批入會的民宿“駐85”,主理人葉麗琳經營三棟民宿之余,即將在蓮都的古堰畫鄉再開一家餐飲店。她堅信,融入“麗水山耕”的產品,不僅能讓客人有更多舌尖上的享受,還能配套更多農事體驗,未來“錢景”無限好。

基于內需,“山”字系成員間如膠似漆:全市440個農家樂休閑旅游村(點)、3376家農家樂民宿經營戶,點亮了“山景”,也是“山耕”和“山泉”的絕佳營銷場景;“山路”為“山景”和“山居”帶來了自駕流量,253個“山耕”基地亦是旅游驛站;“山泉”避開競爭激烈的飲用水市場,與“山耕”旗下的茶葉、石斛、靈芝等聯名組團,共享客戶、渠道資源,嘗試走出新賽道。而每一個“+”的背后,就是一個個生動可感的消費場景,既聚攏著年輕創業群體,也吸引著新興消費群體。

形成集群,“產”出共富

云和雪梨有著500多年栽培史,單個就有三四斤。可過去,行情差,梨農覺得不劃算,產業每況愈下;這幾年,面積增了一倍,單果身價上百元。云和縣農業農村局局長葉曉彬認為,這離不開包括種質提升、技術創新、品牌培育、精深加工等在內的一整套“組合拳”。

為了找到最純正的味道,云和開展老雪梨核心特性基因的鑒定研究,通過優株選育,讓其能趕在中秋節和國慶節前上市。同時做好深加工“后半篇文章”,與科研院所合作,開發雪梨汁、雪梨膏、雪梨糖等系列產品,形成產業化集群,以此來帶動千家萬戶走向現代農業。

在麗水,產業化思維可謂鄉村振興的重中之重,也成就了蓬勃的共富力量。通過“多條腿走路”,全市農民收入增幅已連續15年位居浙江首位,近三年的城鄉收入倍差縮小幅度同樣領跑全省。遂昌以一個長粽撬動山鄉共富,就極具代表性。

距離端午尚有一月,位于遂昌縣三仁畬族鄉的原食健康農業有限公司早已飄出粽香。去年,從這里出產長粽達120萬個。記者采訪時,大多工人忙著采茶,等茶季一結束,這里就將開足馬力。61歲的張冬梅是遂昌長粽非遺技藝傳承人,包一天粽子,日薪可達四五百元。

“原食農業”的老板鄭富明同時還經營著一家廣告公司,因此對創意嫁接有著天然敏感度。為了讓粽子跳脫傳統端午的刻板范疇,他從口味到內涵進行全面升級,比如讓粽子更具顆粒感,又比如結合遂昌牡丹亭文化推出“520長情粽”,還有“長粽+糕點”的聯袂,寓意高中狀元,問世即爆品。去年僅發往北京的禮盒,就多達教學10萬份,幾乎全年生產無休。

遂昌縣農業農村局副局長王華根介紹,去年,全縣長粽銷售額超1.2億元,也隨之帶動了箬葉產業的發展,產值同樣超過億元。采箬葉、包粽子,都屬勞動密集型,對此,縣里組建這兩類共富工坊,盤活村集體閑置資源建成加工廠,既實現了村集體經濟增收,又帶動了閑余勞力就業,效益十分顯著。

據了解,去年,麗水僅6條品質農業的全產業鏈產值就超600億元,單條鏈過10億元已有10條,像茶葉、食用菌等產業還形成了“種全國、賣全國”的發展新格局。這些集群的背后,則是“一縣一品”特色人才隊伍,形成千億級產業規模,帶動超50萬個就業崗位。通過“山”字系品牌打造,麗水正搬走心中的山,繞過搬不走的山,念響新時代的“山”字經。


發佈留言